close

 

 48小時》誕生記 雲端時代的雜誌 

48個小時,完成一本雜誌從策劃、撰稿到排版、印刷的所有作業流程,《48小時》是第一個使用雲端原理產生的媒體。它的大獲成功也讓自己成為最熱門的商品。

514
舊金山市的一些書報亭裡出現了一本新雜誌的創刊號,這本名叫《48小時》(48 Hour Magazine)的雜誌的首期封面專題是「喧囂時代」,全書共60頁,定價10美元,圖文並茂地收錄了關於女神卡卡(Lady GaGa)和上世紀60年代搖滾潮的報導。作為一本新創刊的雜誌,它沒有附印大幅海報,但也享受了和《時代》並排擺放的待遇。這本雜誌上市的新聞在當天登上了《早安美國》和CBS午間新聞報導,福斯新聞網也隨即跟上,並稱它為「第一本屬於雲端時代的雜誌」。


48小時的作業流程

大部分人是透過Twitter知道《48小時雜誌》的。從5月初開始,一個叫48 HR magazine的帳號開始頻繁地出現在用戶介面內,它只follow6個好友,但卻有4,000多個人把它加入了關注對象。這個帳號的簡介讓很多人不由得對它產生好奇,每個人都能在簡介中清楚地看到,帳號後面的那位老兄想要在48小時內做完一本60頁的雜誌,他會在58日公佈自己的創刊號選題策劃,然後接受來自全世界的文字與圖片投稿,再用剩下的24小時完成編輯與排版工作,計畫在510日讓電子雜誌上線,再在一週之內讓雜誌實體擺上書攤。

58一大早,所有在Twitter
follow48 HR magazine的用戶都接到了對方發來的私信:創刊號的主題已定為「喧囂時代」,請在24小時內把圖片和文字發往編輯郵箱。來自全世界的5,000餘名媒體記者和自由撰稿人按照對方留下的郵箱寄去了投稿。

這個異想天開的計畫源於《連線》雜誌的資深編輯亞歷克西斯.馬德里加爾,他目前也 是《48小時》的臨時主編,在公布這個計畫時,他其實沒有太大把握能吸引足夠的撰稿人,因為這個計畫多少顯得一廂情願。另一方面,《48小時》的固定成員只有4人,都是自由撰稿人和網路編輯,彼此之間從不見面,都在網路上透過不同的「雲端」完成分內工作,馬德里加爾也擔憂,如果投稿者數量龐大,自己的團隊無法在24小時內看完所有稿件,並完成編輯和排版印刷的工作。但網路的威力很快顯現出來,Twitter上不斷有人給他留言,表示自己雖然無法抽出時間撰稿,但可以義務擔任編輯,他抽選了40名來自《大西洋月刊》等主流媒體的記者,知會他們週末要騰出時間,隨時到舊金山市報到。

5,000餘封投稿塞滿信箱的時候,馬德里加爾在Twitter上給每個待命編輯發了私信。次日,40名編輯乘坐飛機從四面八方趕往《48小時》在舊金山市的臨時編輯部,他們奮力在規定時限內完成了雜誌製作,《48小時》的官網第一次出現了內容更新。


雲端的媒體 

48小時》的誕生很快成為新聞,為了避嫌,《連線》雜誌並沒有對它做報導,但其他主流媒體紛紛發出了「難以置信」和「iPad之後,更能順應時代的媒體形式出現了」的聲音。


在商業上,《48小時》也取得了成功,最初馬德里加爾認為讀者會選擇在網上觀看雜誌,而印刷上報攤後的銷售量不會超過2,000本,訂閱人數不會超過500,但事實出乎預料,雜誌上網後的第二天,他收到了1,500份要求訂閱的郵件。數字雖然並不龐大,但和創刊號4,000冊的印刷量相比已經非常可觀。


馬德里加爾並不是「48小時計畫」的創始人,這個想法源自雜誌的插圖師德里克.查特伍德,他的本職工作是華納兄弟的遊戲設計師。「雲端已經不是一個概念,事實上,我可以很清楚地感覺到,網上的資訊越來越多,但電腦裡需要安裝的軟體越來越少,當事情發展到下一步,電腦本身都不用存在,你可以用一台能上網的計算器,從『雲端』裡租用記憶體和處理器。我一直在想,如果這個時代真正到來,工作方式會發生什麼樣的改變?現在很多事情都不用親手去做,我們可以把工序分解到不同的『雲端』裡完成,新技術總能改變產品和工作的形態。」查特伍德說。

嚴格意義上而言,《48小時》算不上是新媒體,它由惠普實驗室提供的一套自助發布系統把雜誌內容呈現到網上,仍舊沒有擺脫電子雜誌的影子,而印刷品則純粹是傳統媒體的介質。馬德里加爾認為《48小時》的本質是個實驗,但因為大獲成功,它可以轉變為商品,「所有人都在說數位媒體對傳統媒體的衝擊,但我們證明這兩者是可以相容的,由於運作方式不同,它會帶來新的讀者。首先,透過雲端的原理,你是在一個開放的環境裡製作一本雜誌,你可以篩選最好的資訊放在內容裡,從商業的角度而言,它能最大限度地壓縮成本,媒體可以回到以讀者為本的年代,而不再把廣告作為生命線」。


《連線》的另一個實驗 

在製作《48小時》的同時,馬德里加爾也在和《連線》的主編克里斯.安德森一起聯合Adobe公司打造iPad版的《連線》。

《連線》是最積極支持iPad平台的傳統媒體,早在iPad尚處傳言階段時,他們就明確表態將在蘋果平板機上發行自己的雜誌。不過,iPad上市兩個月後,《連線》的iPad版本才姍姍來遲,用戶可透過iTunes商店來訂閱雜誌。許多出版商都更喜歡在蘋果的閉合系統以外提供訂閱服務,馬德里加爾也不願意局限在蘋果的產品上,他希望能把《連線》的內容放到更具開放性的Google平板電腦上,但傳統媒體進駐數位終端也有本身繞不開的劣勢,《連線》雜誌的記者和平面設計師仍然是業界的佼佼者,但在互動介面上,《連線》iPad版的排版和交互設計跟他們的名聲相差太遠。馬德里加爾認為,就這點而言,傳統媒體的數位化之路依舊漫長,「真正有潛力的還是《48小時》這樣的雜誌,因為它原本就是數位化操作的成品,它比任何媒體都更能適應數位終端和雲端時代」。











 

資料來源:http://blog.udn.com/jason080/4598231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ookon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